2022
10/19
08:31
來源
無錫日報
分享
華中科技大學無錫研究院近日召開了第四屆一次理事會,多位院士、專家齊聚無錫,共同為研究院的明天建言獻策。十年風雨同舟,研究院與無錫寫下了相互成就的佳話。在各地同類型研究院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建立時,華科大無錫研究院為何能在全省乃至全國脫穎而出,成為地方打造新型研發機構的一個成功范本?技術立院,大院強所——研究院的初心,在多年與地方產業深度融合、助推地方創新發展的過程中,正變成一幕幕現實場景。
服務地方產業
嵌入地方發展生態樹起“無錫模板”
十年前的無錫,眾多的傳統制造企業面臨緊迫的轉型升級需求,卻苦于技術和人才的匱乏。而像華中科技大學這類理工科高校,卻有大量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
剛到無錫建研究院時,只有丁漢院士帶著一個教授和兩三個學生。研究院副院長浦棟麟說:“我們希望能在無錫打造一個小生態,成為科研與產業之間的黏合劑、孵化器、加速器。”
高校研究院來了,如何解決好生存和發展的問題不僅關乎能否讓科研人員看到未來的希望,更關乎科研機構能否適應新的環境,從政府輸血向自身造血轉變。
選對路,才能走得更遠。新型研發機構能干得好,首先是政府自建設開始就明確了,建一個研發機構到底要干什么:“兩鏈”深度融合是主線。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再通過創新鏈引領產業鏈。
浦棟麟說,當年的建院協議只有科研、人才和服務指標,沒有過多量化的經濟指標,“這恰恰體現的是對科學家的信任和尊重。”而且最重要的是,學校的科研成果和無錫的產業鏈特別契合。比如兩機產業,無錫在國內獨具特色且有重要地位,“通過了解企業需求,不斷地打磨出產品,讓高校的原創性技術成果能夠放到無錫的產業土壤上去轉化應用,這是最優的路徑。如果僅僅為了高大上,去引進一些長時間內很難跟地方發展融合的成果,是難有生命力的。”
十年前研究院落在無錫惠山,當時政府和華科大本部簽訂了合作協議,明確了研究院的定位:結合地方產業做相應的共性技術突破。研究院這十年始終堅持這份初心,也在與企業的雙向賦能中得以生動實踐。
潤和是一家在兩機零部件制造領域深耕20多年的本土民營企業,去年下半年與研究院在一場國產軟件和裝備的發布會結緣,之后便開始了緊密的深度合作。丁漢院士在企業設立了兩機零部件數字智造工作室,點對點與企業進行合作,通過對原有加工流程進行數字化技術的植入,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和技術高度。企業不僅愿意去嘗試研究院開發的國產軟件和裝備,在產品的應用迭代過程中,還給研究院提出了很多改進建議。“合作如果僅有單項輸出是不會長久的,好的合作一定是雙向奔赴、共同成長。”浦棟麟說。
依托無錫市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研究院真正嵌入到無錫產業創新的生態中。十年來,大量科研成果落地開花,推動著地方產業的轉型升級。據統計,截至目前,研究院已累計與企業簽訂橫向“四技”服務600多項,為上百家企業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孵化科技型企業20余家,其中有五六家已經過首輪融資,有的已經有明確的IPO上市路徑。這些產業服務和創新項目的孵化真正解決了產業鏈的痛點,打通了創新鏈的堵點,為實現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孕育培養“科研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瞄準國家需求
搶摘技術制高點“無錫碩果”
創新生態鏈的第一環是創新研發。作為新型研發機構,研究院圍繞國家重大戰略方向,在兩機高端零部件制造、機器人加工技術等領域搶占一批“頂天立地”的技術制高點。
工業軟件作為無錫正在努力打造的地標性產業,正在向卓越產業鏈層級躍升。研究院服務的兩機產業經過多年打磨,此前已形成自主可控、復雜且高效的數字化工藝?;谶@些工藝,研究院重點打磨出了一款國產CAM工業軟件,于去年7月在珠海航展正式發布。這款軟件填補了國內空白,而且核心性能和指標已經不輸國外高端產品,在個別功能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在兩機領域,作為大國重器的裝備同樣需要實現自主可控。研究院開發的高端檢測設備——三坐標測量機,也在去年珠海航展同期發布。此前,這一設備領域幾乎都是國外品牌,研究院花了5年的時間,研制出從底層功能部件到數據分析軟件的完全自主可控的三坐標測量機。
今年,這款軟件和檢測設備都在中國航發的主機廠所進行了推廣和試用,并面向無錫本土民營企業銷售和試用多套。這是研究院瞄準國家戰略需求,探索兩機產業“無錫研發”的一個個生動案例。
除此之外,研究院還有多項面向高鐵、船舶等行業,接入數字化智能化產生變革的成果。如機器人磨拋裝備,解決了原有大型構件人工磨拋加工的痛點,讓人從粉塵、噪音、高強度的工種中脫離出來,該項技術入圍了2018年度“中國智能制造十大科技進展”。
十年來,依托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優勢,研究院共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30多項,使得國家科技和產業層面有了更多無錫科技創新的身影。同時通過讓本土企業的共同參與,幫助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創新成果和項目產業化方面得到很好的提升。
“由于技術門檻較高,企業很難自己去做研發,高校去做又很難落地成產業可用的產品。我們基于研究院平臺,花了十年之功有效解決了這些問題。”浦棟麟說,從學校的技術成果到產業實際應用有個最后一公里“死亡之谷”的說法,這件事情能否真正解決好關鍵看成果能不能變成產品,企業能不能用。“我們研究院主要做這件事,而且現在已經把相應的產品應用到行業里。”
澎湃創新動能
形成科研機制“無錫范例”
新型研發機構的快速成長,正構建起一個以其為中心的創新生態圈。創新生態圈的打造,最終落地還在人才。如何激發人才積極性,澎湃創新動能,需要好的機制體制的打造。
華科大無錫研究院雖然在性質上屬于自收自支型“事業單位”,但是無編制、無預算、無級別,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完全采用企業化的運作方式,擁有相對獨立的財權、人事權。研究院獨立法人,以專職人員為主;引進的兼職人才作為學術帶頭人,組建本地化團隊,開展研發與成果轉化等工作。
多元化聚才有一大法寶——以項目需求為核心,鼓勵研究人員當項目帶頭人,有好的項目甚至可以自己成立公司。作為母體的研究院,則專心于為項目產業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支撐。
靈活的機制、專業的團隊,突破了國有研究機構的管理體制機制,讓研究院這個“三無”單位,在開展合作研發、產業化推廣等方面獨具優勢,產出了一批實實在在的技術成果,落地了一批初創型高科技企業。同時得益于院士團隊的頂尖人才燈塔效應,越來越多的人才在這里集聚,從當初的三五人發展到如今的600余人,“華科大模式”也成為全市校地合作的典范。
機制的創新,也讓這里流傳著一則則“以院引院”“以才引才”的動人故事。2020年,無錫在全省設區市層面率先給予丁漢院士團隊1億元頂格項目經費支持,無錫人才引進“強磁場”效應得以充分彰顯,這也讓更多優秀創新創業團隊有了來無錫看一看的理由。作為這座城市的親密合伙人,丁漢院士每年會借著物聯網博覽會等各種大會的契機,邀請一批院士專家來無錫,這讓越來越多的科技界、產業界領軍人物關注到無錫的產業和科技創新。同時,華科大在無錫打造的校地合作創新模式機制也深深吸引著這些院士、教授團隊。如今,研究院和地方良好的互動也隱性帶動了很多高校領軍人才帶著各自的項目來無錫“安營扎寨”:由無錫鄉賢丁榮軍院士領銜的湖南大學無錫智能控制研究院和湖南大學無錫半導體先進制造創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學梅雪松教授領銜的無錫超通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黃震院士領銜的無錫碳中和動力技術研究院等,都有華科大無錫研究院在其中“穿針引線”。
越來越多的新型研發機構、高端人才落戶無錫,正為無錫源源不斷地輸出新技術、新產品,成為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源。(記者 朱潔)
Copyright(C) 1998-2022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00306號
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