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新傳媒
首頁 > 新聞中心 > 要聞天下 > 正文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篤行不怠 探索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實踐模式 八旬趙亞夫的這份“作業”沉甸甸

2022

10/18

22:43

來源

鎮江日報

分享

  金山網訊 10月17日上午,黨的二十大江蘇代表團分組討論時,全國脫貧攻堅楷模、81歲的趙亞夫作了題為“轉變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發言,這是他交出的一份沉甸甸的“作業”。這份“作業”關乎農民共同富裕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趙亞夫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篤行不怠、先行探索的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實踐案例——“戴莊經驗”。

  2013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他給趙亞夫出了一個課題:怎么做到不完全依靠國家補貼,農民也能致富?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鎮江,再次向趙亞夫提出幫助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課題。趙亞夫牢記在心,這成為他矢志不渝的“必答題”。

  句容戴莊曾是鎮江最貧困的鄉村,2002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不到鎮江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趙亞夫帶領專家在當地流轉的175畝崗坡地建起示范園,教農民技術,“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2012年戴莊人均收入達到1.8萬元,率先實現小康。

  2013年以來,趙亞夫不斷調整改進合作經營模式,戴莊812戶農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一家一戶小農經濟轉變為在村黨委領導下的“合作社+農戶”統分結合的經營模式,合作社提供統一服務,每年所得利潤80%返給農戶。

  同時,趙亞夫帶領村民大力發展生物多樣性農業,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提升。戴莊村2500畝水稻田已有十多年不用農藥化肥,有機水稻每畝的純收益是常規水稻的5倍。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李鵬在戴莊水稻田里發現比恐龍還古老的節肢動物鱟蟲,以及最早出現在2億年前的古生物枝額蟲,說明當地生態環境確實比較好。

  “這些年,戴莊走對了兩條路。一條是辦好合作社,走共同富裕道路;另一條是研究推廣生物多樣性農業技術,走綠色發展道路。”趙亞夫在“作業”中這樣總結。去年,戴莊人均收入3.75萬元,比句容市平均水平高出1萬多元。江蘇省政府近年先后三次發文推廣“戴莊經驗”。

  “作業”要一直寫下去,還需要更多人“執筆”。汪厚俊、王忠立等38名新一代農民發起成立“亞夫團隊工作室”,趙亞夫和他的團隊已在全國先后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250多萬畝,給16萬農民帶來200多億元直接收益。

  “爭取用3到5年時間,讓‘戴莊經驗’在全國更多地區推廣,讓更多農民走上綠色發展的致富之路。”交完“作業”的趙亞夫,“思考題”又落地生根。(徐紅軍 習斌 張翀煜)

Copyright(C) 1998-2022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00306號

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

国产91色综合久久免费分享

<pre id="l0w69"><del id="l0w69"><menu id="l0w69"></menu></del></pre>

  • <span id="l0w69"></span>
    <table id="l0w69"><ruby id="l0w69"></ruby></table>

  • <p id="l0w69"></p>

    <table id="l0w69"></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