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09/17
09:24
來源
無錫新傳媒
分享
9月15日,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在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聚焦一體化和高質量,滬蘇浙兩省一市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據了解,這也是兩省一市推進示范區建設的第二批支持政策,共涉及科技創新、存量資產盤活等17條內容,這對于處于“立柱架梁”時期的示范區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融合撬動聚變。2019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正式揭牌,上海青浦、蘇州吳江、浙江嘉善打破行政地域隔閡,以勇立潮頭的姿態,將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推向新的高度。如今,青浦吳江的斷頭路打通了,旁邊還建起慢行橋;長三角智慧互聯網醫院投運,三地可醫保免備案異地結算;豐盈的水系、湖區,勾連起更醒目的生態綠色。破圈、重組、融合,這片肩負著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的“樣板間”,探索出跨行政區域共建共享、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徑。兩省一市實現的不僅是空間重構,更是資源要素的加速流動,發展活力的不斷釋放。
聚變釋放紅利。如果說互融互通的空間格局打開了區域協同發展的無限想象,那制度創新便是一招“先手棋”,讓示范區這塊創新試驗田生機勃勃。2020年,兩省一市政府出臺了第一批支持政策,共涉及22條內容、45項具體任務。目前,45項任務基本落地,且政策效應逐漸釋放。如支持企業創新,兩省一市提出發放3820萬元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券,并實現通用通兌;示范區內85家定點醫療機構全部實現就醫全領域結算免備案……制度創新不僅涌動了區域協同發展熱潮,更讓百姓得到了實惠。不僅如此,示范區還將38項制度創新成果復制推廣到了全國,將示范區創新引領、爭當標桿的功能最大程度發揮。
示范即為引領。唯有打破“看不見的壁壘”,才能突出重圍,厚積薄發。政策的帶動效應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需要不斷拓展,深入實踐。與第一批政策一脈相承的同時,第二批政策不僅聚焦高質量、一體化,更謀求新亮點。拿出示范區“擔當者”“引領者”的發展沖勁,政策更加注重先行先試。如長三角碳普惠機制聯建工作,就是要充分發揮制度創新試驗田作用,在長三角更大范圍釋放改革效應。一體化是示范區發展的應有之義。在一體化實踐上,政策導向更加明確,觸角更加周密。如結合地域特點和管理實際,允許電動自行車跨省臨時通行免于注冊登記。小切口體現大智慧,更彰顯強決心。協同發展、百姓獲利,這才是推動一體化的價值所在。
“22+17”,將疊加效應轉為內生動力,為全國區域協同發展樹立標桿。經過近3年的攻堅突破,示范區發展的基石不斷牢固。如今,在立柱架梁的關鍵階段,兩省一市當充分發揮好政策加持作用,各揚所長、優勢互補,不斷推進政策從紙面到地面,不斷提升示范引領功能,擦亮制度創新招牌,服務長三角發展,為全國高質量發展貢獻經驗。不斷提升示范區創新度、顯示度,需要更多的“精耕細作”。聚焦重點難點領域,緊盯一體化發展的共性難點問題,讓共性與個性相得益彰,集聚與輻射相輔相成,真正釋放一體化增值效應。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并非一日之功,示范區的創新引領是“強心針”,更是“驅動力”。風好正是揚帆時,保持合作力度、延伸合作深度、拓寬合作廣度,長三角一體化必將邁向“奮楫逐浪天地寬”新格局。(林夕)
Copyright(C) 1998-2022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00306號
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