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09/16
09:27
來源
無錫日報
分享
城市市容物業化管理模式,指的是將城市市容管理的要素列成清單,以行政合同的形式,通過公平競爭的方式,引入社會組織共同參與城市市容管理的過程。記者了解到,如今,無錫不少區域引入第三方專業物業公司,物業人當起“城市管家”,將物業服務思維植入市容管理,助力城市精細化管理。
“管家”上崗,實現市容管理全時段、全要素覆蓋
近期,位于經開區的華莊鎮區面貌大為改觀,環境更加整潔了,停車變得有序了,配套設施也在不斷完善。原本,這個區域小攤小販較多,車輛亂停亂放,雜物堆積,現場秩序一直較為混亂。盡管街道和社區派出了很多力量投入管理,但由于人員有限,無法做到全時段和全要素的覆蓋。為解決這一難題,該區域引入第三方專業物業公司,物業人員加入市容管理力量,成為鎮區的“管家”。
“物業本身是勞動密集型的服務行業,有較為成熟的管理團隊,他們用‘服務人’的角色,為網格提供管理服務。”負責該區域管理的江蘇怡庭城市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物業人員派駐后,時段從早上6點半覆蓋到晚上10點半,區域內每400米左右會派駐一名“城市管家”,做到全要素覆蓋。門頭店招、道板磚、行道樹等硬件設施設備類問題都在他們的巡查范圍內,他們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形成清單反映給城管人員,之后對接相應部門解決。單子完成后相關部門還會給予反饋,從而形成閉環管理。
如此一來,該網格管理就實現了城管精準執法,物業全時段、全要素覆蓋。“現在,我們還在進一步優化智能化管理,物業管理平臺‘怡庭+’APP實現與數字城管平臺對接,問題清單可直接在APP中完成上傳。”該負責人說,目前,這一模式已經在濱湖區榮巷街道的太康社區應用。
三方齊抓共管,最大限度減少管理真空
華莊鎮區的城市市容物業化管理,即是借鑒復制了榮巷街道的實踐經驗。早在2019年,榮巷街道就跳出城市管理傳統思維模式,以太康社區太康—大丁片區、青龍山社區青龍山自然村為試點,在市、區城管部門的指導下,大膽探索、先行先試,果斷引入第三方專業物業公司,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區參與、多方共建”方式,走出一條富有成效的城市市容物業化管理的實踐之路。
“物業參與到城市市容精細化管理,遵循的是‘C+S+W’三位一體管理模式,即整合‘C(街道城管執法中隊)、S(屬地社區)、W(優質物業公司)’力量,形成‘物業執行、社區參與、執法支撐’三方齊抓共管,確保區域面貌長治久潔的新機制。”怡庭集團相關負責人說,以太康社區太康—大丁片區為例,在人員架構上,根據區域管理要素實際,按照“C+S+W”模式,配備“5+6+15”的巡查管理執法力量架構,“C”設置的5名街道城管隊員,負責城管問題的執法保障;“S”設置的6名社區網格員,工作內容涵蓋市容環境、社會治安穩定、河道環境等內容的巡查,而由物業公司派駐的“W”共有15名工作人員,包括項目主管、市容巡查員、秩序管理員等,他們統一服裝、裝備,主要負責市容環境、門前五包、停車秩序、市政公用設施、三亂違法廣告、環衛保潔等內容的日常巡查管理、高效處置和上報轉辦等工作。
該模式推行以來,充分顯示出發現問題精準、處置快速、執行有力的特點,實現了點、線、面全面布控管理,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管理真空,區域面貌得到很大的提升。
“管家式”一體化服務,問題處理快且準
同樣,在新吳區梅里社區,市容管理引入第三方物業,各方力量參與到網格化治理中,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在這個管理單元,我們劃分了兩個物業類型:一是針對商鋪類、城市主干道等,設立陽光街區管理模式,物業人員負責暴露生活垃圾、店外占道經營、車輛亂停放等各方面的市容管理;二是針對背街小巷中的開放式住宅區,設立美麗驛站,由物業人員負責維修工作、公共區域保潔等。”江蘇九道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管理模式不斷優化,“城市管家”轉變原有單一思維模式,運用物業管理思維,提供更加精細的“管家式”一體化服務。所有物業工作人員擯棄單一崗位定職,統一扮演“管家”角色,主動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聚焦快且準。
市容管理中,最難的是商鋪周邊,白色垃圾、雜物堆放等問題屢禁不止。“原本保安和保潔是相對獨立的兩班人馬,為了提升效率,我們創新性地將兩個工種合二為一,保安在市容巡查中順帶保潔。”該負責人說,為保障工作成效,這個網格設立了市容督察組,對市容管理進行品質檢查。“此外,每一個基層保安、保潔的實時狀態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最大難題,我們為這些工作人員配備了智能手環,可以監測他們的工作動線,通過及時獎懲,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ㄥ趾阖懀?/p>
Copyright(C) 1998-2022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00306號
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